|
|
 |
|
首页>家长心声 【美丽苏州-折翼天使:苏州专业的残疾人公益婚恋交友平台】 |
|
| 施玉其:感动总书记的残疾人 |
|
更新时间:2024年5月27日 已被浏览
496 次 |
--------------------------------------------------------------------------------
早晨6点半,施玉其与往常一样第一个到厂,打开大门,让阳光照进车间,迎接陆续前来上班的工人。今年70岁的施玉其是张家港市申港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患有先天性马蹄右脚内翻足,肢残二级。他的公司在乐余镇兆丰街道长丰村,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神龙富康和深圳蓝鸟等著名汽车厂商都是他的客户,去年公司销售额近63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353万元。 “命运无法选择,但面对命运的态度,全由自己做主”。这是施玉其,苏州首位“全国自强模范”的座右铭,亦是他人生旅途的指明灯。 上周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施玉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你辛苦了,你真伟大!”了解了他的事迹,与施玉其亲切握手时,习总书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一定干得更好,为残疾人争光。”施玉其热血沸腾、信心百倍。
自立
一辆自行车承载梦想
启示:残疾人要自食其力,敢于追梦,才能赢得社会尊重
26寸的老凤凰牌自行车,已磨破的坐垫油光锃亮,车铃不知去向。生产车间有6000多平方米,施玉其走10米已举步维艰。这辆骑了十几年的旧自行车,是施玉其的“拐杖”,也是他的创业梦想之源。 虽然一出生就被宣告“残疾”,但施玉其从小就不服输。在11个兄弟姐妹中,他聪明好学,性格开朗。初中毕业后,回生产队种地,插秧、割麦、施肥……他一样都不甘落后。但身体残疾,再加上出生于地主家庭,他仍时不时地受到讥笑。干活时,别人挑粪,他只轮得上掏粪。有一次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粪坑里,等他拼命爬出粪坑,想回家换件干净衣服,却遭到拒绝。插秧时,因为赶进度,他好几次累得昏倒在秧田里。 “身体有缺陷无法改变,但我可以靠双手自食其力,走别人没走过的路。”1964年,施玉其开始学修自行车。 一个月后,一辆自行车有多少零件,一根链条有多少节,前后轮子有多少根钢丝,重型、轻型车的结构特点,施玉其已摸得一清二楚。三个月后,他出师了,经过批准,被安排在镇上修车。从此,只要有修车,他随叫随到。别处“修不了”、“修不好”的车,到他手里都能“修得了”、“修得好”,他成了当地的“修车状元”。5年后,适逢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社队办企业,已成为村办厂厂长的施玉其灵机一动,用手工制作起了装饰自行车轮的花环。花环由钢丝拧成圆圈,缀上五颜六色的棕毛,不仅受到本地客气喜爱,还销到常熟、江阴、连云港等地。 自产自销的产品一炮打响,给了施玉其极大信心。当许多人效仿跟风制作花环时,他又转了向,买进一台旧冲床,做起了冲压件,从生产自行车配件,逐渐扩展到汽车配件、英文打字机等。上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春风吹拂下,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康明斯公司和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合资公司在浦东成立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凭着诚信的服务,过硬的质量和公道的价格,施玉其逐步与该公司建立起稳定的业务关系,重点为其生产汽车产品配件。伴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施玉其敏锐地抓住商机,把企业做大做强。
创业
骑车18小时去进货
启示:只要吃得了苦,持之以恒努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创造出来
想当初,创业有多苦?施玉其的回答只有淡淡的一句话:“到上海进货,要骑车18个小时。” 计划经济时期,要进货,要打开产品销路,施玉其经常要往上海、无锡、常州等地跑。创业之初,为了节省差旅费,他决定骑车出差。在摔得浑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后,施玉其学会了骑自行车。 记得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施玉其去上海进货。骑了11个小时,才到达太仓的一个小镇。一家面店前,看别人吃得热气腾腾,又饿又冷的他直咽口水。但一碗面要8分钱,舍不得的他跑到面店隔壁,花3分钱买了一个大饼充饥。到了上海,他住在浴室里,夜里12点进去,早晨6点被赶出来。长时间的骑车,他的大腿两侧被磨得血肉模糊,疼痛难忍。这辆自行车,施玉其还骑到过无锡、常州…… 创业不仅要“勇为”,还要“智为”。如今,公司拥有5名工程师及20多名技术骨干,配备先进的车床、磨床、铣床、刨床及线切割等一系列开模专用机床,具备自主研发制做各种模具的能力。“刚创业时,从开模具到生产,再到企业管理,都必须亲力亲为”,施玉其回忆道。1996年,为了一张图纸,施玉其十天十夜没合一眼。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是美国康明斯公司提供的一个美国军用卡车零件的设计图纸,国内没有样品,只能按图生产。”当时,这家公司正在寻求国内生产合作伙伴。经过反复试验,10天后,施玉其将样品送到了上海,并顺利通过验收。一年后,施玉其正式与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签约。
共富
把残疾职工当亲人
启示:常怀感恩心,大家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几天,50岁的曾宪茹的脸上常洋溢着笑意,因为她女儿怀孕了。 曾宪茹是位精神残疾患者,2003年3月在施玉其安排下进厂工作。“我们一家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了施老板。”说起往事,曾宪茹的眼睛红了。 曾宪茹老家在河北唐山。2003年,离婚的她找不到工作,女儿要上学,要租房,母女俩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在张家港,曾宪茹举目无亲,气急之下患了严重的忧郁症,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招收她。听说了曾宪茹母女的遭遇后,施玉其找到她,对她说:“你来我厂里上班吧,我们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你。” “施老板就是我们母女的亲人,有困难,他总会想办法解决,”曾宪茹说,上班后每年有稳定的收入2万元左右,她省吃俭用,供女儿完成了学业;生病时,施玉其垫钱给她治病;张家港给农民办理城镇养老保险,她没钱补交费用,施玉其借给她1.5万元;前年,一场台风把她住的危房刮倒了,施玉其又借钱给她,造起了三间宽敞明亮的平房…… 与曾宪茹一样,在经济困难时,向施玉其借钱的残疾人,不在少数。目前,职工借款尚有40多万未还,最多一人一次借了30万。借款多数为了盖房、结婚、生子、补交养老保险等。施玉其总是说:“借的钱不要急着还,等你们日子好起来再说。” 在施玉其的厂里,180位工人中58位是残疾人。有肢残的,也有聋哑人,还有视力、智力、精神残疾人。因为从小就体会着残疾人的艰辛,施玉其总是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对残疾职工来说,厂,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残疾人平均月工资近3000元;在这里,男满60岁,女满50岁后,只要愿意可延长5年再退休;在这里,职工午餐免费,遇上加班,晚餐对职工子女也免费,为此厂里每年多支出50余万元……许多残疾人动情地说:“他为我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几天几夜说不完”。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职工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我”,施玉其认为,带着大伙共同致富,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
| 【美丽苏州-折翼天使:苏州专业的残疾人公益婚恋交友平台】 |
| 【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